标签: ,

电大国开网课《文论专题》形考3: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简答题 (100 分)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 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虛实相生的幻境。

电大国开网课《文论专题》形考4:

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判断题 (2 分) 2
2.

布瓦洛所指的“自然”,不是指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也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判断题 (2 分) 2
3.

弗洛伊德提出了在他看来是可靠而有效地弄清艺术家的意图的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法。运用心理分析的批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作品”来揭示艺术家的意图。

判断题 (2 分) 2
4.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判断题 (2 分) 2
5.

李渔在《词曲部·词采第二》中特辟“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四个专题来详细论述曲文的通俗性问题,其中,“贵显浅”具有提纲挈领和统帅其他三项的意义。

判断题 (2 分) 2
6.

泰纳谈道,一个艺术家的生平通常可以分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年期与成熟期”,亦为“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落的时期”。

判断题 (2 分) 2
7.

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么毫无疑问,它必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

判断题 (2 分) 2
8.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集中体现于《人间词话》中。

判断题 (2 分) 2
9.

《诗的艺术》讨论文艺问题,始终把持和遵循着一个在布瓦洛以及一切理性主义者看来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标准和实践原则,那就是“理性”。

判断题 (2 分) 2
10.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判断题 (2 分) 2
11.

博学多才,著述丰厚,在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现存著作主要有《逻辑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古代“最博学的人”是            。

单选题 (2 分) 2
  1. 亚里士多德

  2. 布瓦洛

  3. 贺拉斯

  4. 柏拉图

12.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单选题 (2 分) 2
  1. 虚构性

  2. 形象性

  3. 画面性

  4. 符号性

13.

如果我们将              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单选题 (2 分) 2
  1. 克罗齐

  2. 康德

  3. 黑格尔

  4. 泰纳

14.

《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            之手。

单选题 (2 分) 2
  1. 布瓦洛

  2. 圣·艾弗蒙

  3. 康德

  4. 黑格尔

15.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单选题 (2 分) 2
  1. 泰纳

  2. 伊瑟尔

  3. 韦勒克

  4. 拉封丹

16.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             ,“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单选题 (2 分) 2
  1. 悬念

  2. 伏笔

  3. 冲突

  4. “机趣”

17.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       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单选题 (2 分) 2
  1. 悲剧

  2. 喜剧

  3. 正剧

  4. 悲喜剧

18.

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

单选题 (2 分) 2
  1. 词采

  2. 结构

  3. 情节

  4. 格局

19.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单选题 (2 分) 2
  1. 感性

  2. 理性

  3. 科学性

  4. 目的性

20.

康德的审美鉴赏理论除了从质、量、关系还有                            等四个方面进行逻辑推理。

单选题 (2 分) 2
  1. 情状

  2. 形状

  3. 状况

  4. 环境

21.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那些内容?
简答题 (10 分)
  1.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强调既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形式、语言等元素,也要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但更重视内部研究。
  2. 文学性: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这体现在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方面。
  3. 结构:重视作品的结构整体性和统一性,各部分之间应相互关联和呼应。
  4. 虚构性:强调文学的虚构特质,认为虚构是文学区别于其他非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
  5. 审美价值:作品应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
2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简答题 (10 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对于“完整”,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悲剧所模仿的行动应当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任何部分是可以缺失或独立存在的。
其次,这种完整意味着事件的发展要符合逻辑和必然性,从起始到结局的过程要自然流畅,不能有突兀或不合理的转折。
再者,完整的悲剧情节应包含“突转”和“发现”。“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通过这些元素的合理组合和有序安排,使得整个悲剧情节呈现出完整性。
总之,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完整”,是指悲剧在情节结构上的合理性、连贯性和逻辑性,使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23.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哪些区别?
简答题 (20 分) 
  1. 目的不同:科学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客观的、可证实的信息,追求准确性和确定性;文学语言则更注重表达情感、体验和想象,强调对内心世界和人类经验的独特呈现。
  2. 功能性差异:科学语言主要用于描述事实、阐述理论和进行逻辑推理;文学语言则更多地用于创造形象、营造氛围、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 多义性:科学语言力求意义的单一和明确,避免歧义;文学语言常常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和隐喻性,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4. 创新性:文学语言更倾向于创新和变异,打破常规的语法和词汇用法,以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科学语言则遵循相对固定和规范的语言规则。
  5. 虚拟性:科学语言描述的是现实中可观察和验证的现象;文学语言可以创造虚拟的世界和情境,不受现实的严格限制。
  6. 美感价值:文学语言具有审美价值,注重音韵、节奏、修辞等方面的美感;科学语言则更侧重于信息的有效传递,较少关注语言的美感。
24.课程线索梳理。

要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十八讲内容所涉及中国文论家、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谁?

2.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各举例八种;

3.本课程理论学习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理论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最实用的或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有哪几个?

简答题 (20 分)

1.答: 1. 教材十八讲内容所涉及中国文论家是姚斯, 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冈、 伊瑟乐, 被称为“双子星座”。

2.答: 中国文论主要有: 一是孔子的“兴观群怨” 说, 二是庄子的“言不尽意” 说, 三是刘勰的“通变”说, 四是司空图的“韵味” 说, 五是严羽的“妙悟” 说, 六是叶燮的“才胆识力” 说, 七是金圣叹的“因文生事” 说, 八是李渔的“浅处见才” 说。西方文论主要有: 一是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 二是韦勒克、 沃伦的新批评派文学理论, 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观, 克罗齐的直觉主义艺术论, 四是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 五是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六是康德的审美艺术理论, 七是康德的审美艺术理论, 八是布瓦洛的诗学原则。

3.答:

    在学习《文论专题》 这门课程中,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理论观点就是司空图的“韵味说”,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合称“四外”, 共同构成了 司空图“韵味” 说的基本内容。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 中提出“韵味” 说。“江岭之南, 凡是资于适口 者, 若醯, 非不酸也, 止于酸而已; 若鹾, 非不咸也, 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 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 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 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 之味; “醇美” 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 “醇美” 之味在咸酸之外, 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 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 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 深远的东西, 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 隐喻性的态势, 给读者留下联想、 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 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 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 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 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 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 使读者把玩不已, 回味不尽。
    我认为最实用的理论观点有庄子的“言不尽意” 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