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儿童心理学期末大作业

测试试题:目前测试中共有2道简答题 ,已配置 100 分
《儿童心理学》课程终结性考试采取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期末大作业一共两个部分,三个题目组成,由各分部根据实际情况在期末发布。期末大作业满分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折合为课程总考核成绩50分。
要求:期末大作业由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必须按照要求完成。
第一部分:题目一和二,任选一题,60分。
第二部分:题目三到七任选两个题完成,每题20分,共40分。

题目一、完成一个儿童发展相关领域的个案发展的案例分析。(60分)

说明:在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你一定会接触到关于儿童发展的相关领域的个案发展的案例,从中选取你认为比较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结合所学儿童心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提交。 要求: 1.案例内容必须与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2.案例条理清楚,完整; 3.案例选取的理论依据合理 4.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恰当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教育教学建议。 5.案例分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儿童分离焦虑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刚进入幼儿园小班。在入园的前几周,小明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每天早上,他都会紧紧抱住妈妈,大声哭闹,不愿意让妈妈离开。在幼儿园里,他也总是情绪低落,不参与集体活动,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老师尝试安慰他,但效果甚微。

二、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 3-6 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主动探索世界,但如果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受到过多的限制或批评,就可能会产生内疚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小明在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时,可能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适应,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内疚感,表现出分离焦虑。 2.依恋理论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与抚养者分离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焦虑,但在新环境中能够逐渐适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可能表现出过度的分离焦虑。小明对妈妈的过度依赖,可能反映出他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存在问题,或者他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三、案例分析

1.家庭因素 通过与小明妈妈的沟通了解到,小明从小由妈妈一个人照顾,爸爸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妈妈对小明比较溺爱,平时很少让他独立做事情,导致小明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比较差。在入园前,妈妈也没有对小明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让他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这使得小明在面对新环境时感到非常恐惧和无助。

2.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对小明的分离焦虑产生影响。如果幼儿园的环境过于陌生和嘈杂,或者老师对小明的关注不够,都可能加重他的焦虑情绪。此外,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如果过于单调或难度过大,也可能让小明感到不适应。

四、教育教学建议

1.家庭方面 (1)妈妈要逐渐培养小明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让他自己穿衣、吃饭、洗手等,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2)爸爸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增加父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小明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3)在入园前,妈妈可以带小明去幼儿园参观,让他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减少陌生感。也可以给小明读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让他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2.幼儿园方面 (1)老师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安全。可以多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需求和兴趣,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 (2)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幼儿园环境,让小明感到放松和愉快。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小明喜欢的玩具和图片,增加他的亲切感。 (3)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活动的难度和进度,让他能够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小明的分离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可以帮助小明逐渐克服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题目二、设计一节课的教案(60分)

说明:
1.认真阅读《儿童心理学》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计一节课。
2.该教案可用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有效地实现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和提高学前儿童的各种技能水平,养成学前儿童良好品德,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等等教学任务。
要求:
1.教学日标表述清晰、教学内容组织呈现合理、教学活动安排实施可行、有效。教学评价与总结恰当。
2.教案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认识情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基本的情绪类型,如高兴、生气、难过、害怕等。
  2. 技能目标: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的情绪,并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态度,学会正确处理不良情绪。
二、教学内容
  1. 认识情绪的概念,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不同的情绪表现。
  2.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辨别情绪。
  3. 教授幼儿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如语言表达、绘画表达等。
  4.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绪,学会应对不良情绪。
三、教学活动
  1. 导入(5 分钟)
    •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跳舞,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呀?” 引导幼儿说出高兴、开心等情绪词汇。
  2. 认识情绪(15 分钟)
    • 教师展示不同情绪的图片,如笑脸代表高兴、哭脸代表难过、生气的表情代表生气、害怕的表情代表害怕等。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情绪。
    •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如《小熊的心情》,故事中小熊经历了高兴、生气、难过、害怕等不同的情绪,让幼儿在故事中进一步认识情绪。
  3. 辨别情绪(15 分钟)
    • 教师请几位幼儿上台表演不同的情绪,如高兴地笑、生气地跺脚、难过地哭、害怕地颤抖等,让其他幼儿猜猜他们表演的是什么情绪。
    •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的情绪表现,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视频中的人物是什么情绪。
  4. 表达情绪(15 分钟)
    • 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如 “我今天很高兴,因为……”“我有点难过,因为……” 等。
    • 教师给幼儿分发绘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画一个自己高兴、生气、难过或害怕的时候的场景。
    • 教师请几位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情绪。
  5. 应对不良情绪(10 分钟)
    • 教师提问:“当我们生气、难过或害怕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一些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找朋友倾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一个放松的小游戏,如深呼吸、伸展身体等,帮助幼儿缓解紧张情绪。
  6. 总结(5 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认识情绪、辨别情绪、表达情绪和应对不良情绪的重要性。
    •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情绪。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
  1. 教学评价
    •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注意力、表达能力等,评价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 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和语言表达,了解幼儿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 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参与情况,评价幼儿辨别情绪和应对不良情绪的能力。
  2. 教学总结
    •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获取完整题库资源,请直接联系国开题库网客服团队,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