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怎样理解学校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想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定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2.学校发展规划是什么?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效益的评价要点有哪些?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应以文本体系形式呈现。

3.什么是教育政策?如何理解其本质?

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办理特按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4.怎样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简答题 (6 分)
答:科学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制定的科学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教育攻策。其一,教育政策在外在形态上表现为政策文本。其二,教育政策表现为一种运动的动态过程。其三,教育政策体现出特定的权力属性。其四,教育问题是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其五,教育政策强调对行为的规范性要求。

 

5.联系实际论述学习型学校及其构建。要求 :(1)说明学习型学校的特征及其构建;(2)以本校为例分析现实中的学习型学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学习型学校的具体特征包括:学校领导者必须是学习者;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自主学习者;教师相互学习,形成共赢的教学共同体;学校要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学习型学校的建构策略是:(1)构筑共同愿景,(2)创设支持性组织环境;(3)建构学习共享系统,形成教学共同体;(4)建立组织学习保证与促进机制;(5)组织结构和教育制度改革。

6.联系实际论述教育政策创新与路径依赖的关系。

要求:(1)简述路径依赖不利于教育政策创新的主要原因;

(2)举实例分析路径依赖怎样易使教育创新走入“陷阱”(一方面即可),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简答题 (16 分)
答:政策创新意味着突破原有理念和规范.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这种突破变得尤为困难。路径依赖会造成政策认识局限。路径依赖以一种“惯性”的力量作用于个体,使个体不能从原有框架中跳脱出来,由对当前政策认识保持的“善”或“无害”想象最终形成特定的“政策情结”。其后果便是用自己所“钟情”的思维习惯和认识标准来认识事物,带着过往范式框架的“情绪化”认识,影响了对政策问题之根源的清晰了解,造成认识上的扭曲和误解要么为旧政策赋予新的“意义”要么将新政策限制在旧意义中由此遮蔽旧政策安排的弊端和新政策安排的优势从而导致教育政策创新有可能走入“解释陷阱”。

7.案例分析题

“格物致知,求实求是”是格致精神的最好阐释,其不仅停留在上海格致中学的校训中、校园中,更体现在一代代师生、校友的认同和遵循中。

格致中学黄浦校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心脏地带,能在繁华而喧嚣的氛围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宁静致远的优秀人才,得益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教师以身示范的敬业精神。

如果说海派特色还是身处其中的时势造英雄,那么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与求实求是的人格追求便是格致中学自建校以来深刻烙印在学校灵魂中的基因。

学校的前身格致书院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西交汇的中心,它以传播西方自然科学新知为己任,编辑发行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刊物《格致汇编》。近 150 年前,在如今黄浦区广西北路 66 号一间名为格致书院的红色小楼里,一群年轻人开始了我国最早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由此,在格致中学校友中,诞生了 12 位两院院士、1 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士、4 位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4 年,一位由格致中学保送到复旦的学生因作弊被勒令退学。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发表了一封致格致中学全体同学的公开信。信中他这样写道:“做人最起码的是诚实。格致中学是我母校,她给我最可贵的财富是:初步懂得人活在世界上做什么,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作弊是十分可耻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在追求知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人生道路上,只有经过艰苦的跋涉和辛勤的耕耘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早在 1989 年开始,格致中学就成立了校友讲师团,让校友更直接地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老校友们到学校作报告,把成功经验、学习心得以及国际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学术成果、管理理念带回母校。格致中学的不少校友,都谈到正是在格致中学接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从而确立了终身的研究志向。近年来,不少院士校友也在不同时段回校作学术报告。

长期以来,学校理科见长尤其是数学见长的教学特色和办学传统不断得到巩固,取得卓著的办学声誉和社会的高度认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校不断有学生在理科方面获得各种级别的奖项。1960 年上半年,《格致数学》刊物创刊。1993 年,格致中学开始试点开办高中理科班,建立优异生制度,对个别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实行优才优育。1996 年作为全市唯一的中学教研组,获得全国第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团体奖。格致中学是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学校领衔格致教育集团,被评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跨学段共同体)。2020 年,格致中学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2021 年,格致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已经经历了三次改版修订并主持开展了 2021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格致初中开始打造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实践。

格致中学的实验室以“精、特、优”而著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有专用的实验室,此外还有劳技中心、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和格致书馆,以及天象厅、创意工作坊、创新实验室、视频教室、学生电视台、学生网站、学生社团活动中心。2014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 fablab(创新实验室)落户格致中学。2017 年格致中学 2.0 版研究性学习综合管理平台上线,通过线上线下综合评定认证,导入市级平台。在疫情期间,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的学生们研究测评了市售口罩的防护性能,并进行抑菌改进实验。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并成为终身燃烧的探究之火。

在格致中学,从学生高一入校起,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老师就组建了一支“生涯导师”团队,和各班班主任一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为高二选科做准备。高二时,班主任和生涯导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生涯发展规划,关注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追求改善与成长。高三时,这一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为紧张的冲刺阶段助力。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开展一次生涯助力师系列讲座,邀请格致校友来母校演讲。格致的校友还设立奖学金、慰问金基金,激励学弟学妹成才,帮扶困难师生。这种由科学家出资,为中学教育创设奖学金的方式,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是一大创举。

文中所反映的格致中学文化是怎样沿革的?有什么特色?你是如何认识格致的文化建设的?请根据第三章现代学校文化变革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简答题 (22 分)

格致中学以“隐性教育”为特色。除常规教育外,还注重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格致中学强调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格致中学通过多种方式活动来实现优良教育传统,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比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结论:大连格致中学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良的教育方法,在大连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本文着重介绍了大连格致中学的文化内涵及实现优良教育方法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法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8.案例分析题-22分

“县管校聘”是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管理制度,也是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县管校聘”体制下,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县管校聘”是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管理体制保障,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

浙江省P县是国家级“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P县基于“民主推选,适岗竞聘”的核心,以“三轮竞聘、双向选择、一票推选”的模式实施“县管校聘”。“县管校聘”改革已经在该县实现全覆盖,涉及教职工人数达3744人,占全县公办学校及教职工总数的100%。截至2020年,教职工在原单位未聘176人,其中到外单位应聘上岗138人,待岗培训17人,解聘21人。

P县教育局H领导认为,竞聘上岗的方式可以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改善职业倦怠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教育局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促进县域内师资的优化配置。P县某小学Z校长虽然认为“县管校聘”是对其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学校内教职工懒散和被动的工作状态,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总体上有助于其开展各项工作。但有少数校长认为当前一年一聘的实施频率已成为“校聘”工作的一大难题。

“县管校聘”的实施改变了一线教师工作惯有的“稳定”属性并迫使他们处于竞争和压力之中,由此老师们对“县管校聘”政策的态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小学阶段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竞聘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是民主推选环节的“王牌”竞争力,可能导致部分业务能力强但缺乏团队合作的教师落聘,这部分人往往无法轻易接受意料之外的未聘结果。各中学在“适岗竞聘”中票决出来的解聘教师多为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而该结果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是意料之中且心悦诚服的。 1-5年教龄的年轻教师的身心负担相对是较轻的,该群体更具备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心态;11-20年教龄的教师正是处在“上有老下养小”压力下的群体,他们对职业稳定的渴望最为强烈;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对“县管校聘”的支持度较教龄11~20年有所提升,原因是这一群体的孩子基本已上大学,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需要相对较低。

“县管校聘”实施文件规定,部分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基本已评到副高级职称)可以受到政策照顾在“校聘”环节直接聘用。但在各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如某地区某学校在二轮竞聘时,要求学校老师在直接聘用和首轮竞聘剩下的老师中投票,选出五个不合格的同事。还有某地区某校的方案显示:学校适岗竞聘小组成员将“直接聘用”。该地区另一所乡镇中学的方案则规定:“本学年度提出调动教师,不参加学校内部竞聘,视为首轮落聘人员处理,并作为第一个首轮落聘人员上报区教育局。”

有人认为,基于人性的考量,在权力不被约束与监督的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可能会擅用权力,另一方面,教师会担心校方故意给自己“穿小鞋”。除聘用外,还涉及到聘期考核。问题是,一方面,教师工作本身很难客观而准确地量化,另一方面,所有具体操作都在学校层面完成,如此,学校层面和普通教师之间,很容易形成彼此不信任的局面。

你是如何看待“县管校聘”政策的?以本案例为线索,你觉得该政策的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你对此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请根据教育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简答题 (22 分)
从“全局”与个人的不同视角出发是导致政策相关各方态度差异显著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县管校聘”是一种刚性的流动,通过近几年的全面实施,政策受众迫于一定的压力提升了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但由此带来的教育发展与学校管理效能提高等效应的直接受益者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实施者而非政策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