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供应链管理》形考作业4(第10-12章)

一、名词解释

1.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它强调企业能够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生产和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敏捷制造的特点包括灵活性、快速响应、高质量、创新能力强等。
2.满意度指标:
满意度指标是用于衡量供应链中各参与方对彼此合作关系以及整体供应链绩效的满意程度的一组指标。通常包括准时交货率、产品质量合格率、成本控制水平、服务响应速度等多个方面。满意度指标可以由多个具体指标按照一定的权数组合而成,用于评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效果和整体运营水平,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提供依据。
3.标杆:
标杆通常是指在特定领域中被公认为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或典范。在供应链管理中,标杆可以是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卓越的业务流程、高效的运营模式等。通过与标杆进行比较,企业可以识别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学习和借鉴标杆的成功经验,从而改进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绩效。
4.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模式。它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到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减少供应链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同时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包括选择绿色供应商、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优化物流运输、推行绿色包装、加强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等。

二、单项选择题

答案填在下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A B C C D B A C

1.商场购物的全部活动“进入商场—挑选商品—开票—付款—提货—离开商场”,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先后次序。这就是我们理解的(  )。

A.进程                          B.行程

C.冲程                          D.流程

2.(  )是衡量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速度经济发展过程中着重追求的一种现代观念。

A.时间                          B.空间

C.质量                          D.数量

3.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实际上是(  )思想在重组企业业务流程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它强调整体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

A.系统                          B.集成

C.分割                          D.组合

4. 为了做到对顾客负责,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采取的策略是(  )接触顾客。

A.单点                          B.多点

C.二点                          D.三点

5.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应该随着组织结构的改变而(  )。

A.不变                          B.可变也可不变

C.改变                          D.不确定

6.目前比较流行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  )分析。

A.事前                          B.事后

C.事前和事后                    D.事前或事后

7.标杆法是美国(  )公司确立的经营分析手法。

A.沃尔玛                        B.微软

C.通用                          D.施乐

8.(  )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A.绿色采购                       B.绿色制造

C.绿色物流                       D.绿色消费

9.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的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被淘汰。这体现了电子供应链管理(  )的特点。

A.动态性                         B.集成性

C.简洁性                         D.集优化

10.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一般都在海外的某一地区,成品最终运回到国内仓库进行销售与配送。这是全球供应链中的(  )形式。

A.国际配送                        B.国际供应商

C.离岸加工                        D.全球化供应链

 

三、多项选择题

答案填在下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AE ABDE ABC ABD ABCDE CE ABC ACE ABCDE ABCE

 

1.实施BPR,就是要有全局的思想,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企业的作业流程可分为(  )。

A.核心流程                    B.作业活动

C.作业活动                    D.信息系统

E.支持流程

2.业务流程重组的技巧主要有(  )。

A.纵向集成活动               B.横向压缩组织

C.增加核查和控制             D.单点接触顾客

E.推行并行工程

3.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主要包含(  )三个基本要素。

A.活动                      B.资源

C.产品                      D.劳动者

E.劳动对象

4.业务流程重组的三个方向分别是(  )。

基于时间的业务流程重组

基于成本的业务流程重组

基于绩效的业务流程重组

基于质量的业务流程重组

基于产品设计的业务流程重组

5.综合供应链绩效衡量主要从(  )等几个方面展开。

A.顾客服务                    B.时间

C.成本                        D.资产

E.生产率

6.,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  )。

A.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

B.库存费用越低

C.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

D.库存费用保持不变

E.库存费用越高

7.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指标由(  )三个指标按照一定的权数形成。

A.准时交货率                  B.成本利润率

C.产品质量合格率              D.产需率

E.生产率

8.SCPR的指标构成共包括(  )。

A.5个一级指标                 B.3个二级指标

C.18个二级指标                D.10个三级指标

E.45个三级指标

9.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  )设计上进行研究。

A.标准化                      B.模块化

C.可维护                      D.可拆卸

E.可回收

10.成功地实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有四个(  )。

A.实时的全球化可视性              B.订单履行

C.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D.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性

E.快速响应能力

 

四、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BPR 不等于自动化,它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目标和完成从未做过的工作。
2.√。BPR 是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强调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重新设计;TQM 是自下而上的实施过程,注重持续改进和员工参与。
3.×。决策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无事可做,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决策、协调和监督等工作。
4.√。绩效评估结果过低可能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改进,结果过高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以保持竞争力,都会导致业务流程重组成本的增加。
5.×。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直接移植到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中,因为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多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和合作等因素。
6.×。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指标越接近于 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
7.√。产需率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下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
8.×。全球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对应,而不是传统国际分工理论。
9.×。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界限、时间和地点的界限、信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10.√。国际化供应链的运作是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利用国际化供应链网络,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分配、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问答题

1.供应链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指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供应链中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大幅提升。
它不仅仅是对单个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还涉及到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的协同与整合。通过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新构建高效、灵活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二、特点
(一)以客户为中心
在供应链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将客户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中。企业不再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而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从客户订单的接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物流配送,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紧密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优化,以提供更快速、更优质的服务。
(二)跨企业合作
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需要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决策等方式,实现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例如,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可以共享生产计划和库存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生产和配送;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可以共同进行市场预测和需求规划,提高供应链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三)信息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支撑。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可以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和传递,提高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为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支持,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错误率。
(四)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
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不是对现有业务流程的简单优化和改进,而是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彻底性的再设计。这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业务习惯,敢于挑战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实现业务流程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例如,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调整,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或者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整合,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劳动。
2.供应链的标杆管理及其实施步骤有哪些?
一、供应链标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标杆管理是一种通过将本企业的供应链绩效与行业内或其他领域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识别差距、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的管理方法。它旨在帮助企业不断提升供应链的效率、质量和竞争力,实现持续改进和卓越运营。
二、实施步骤
(一)确定标杆管理的目标
明确进行标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供应链的成本效率、缩短交货周期、提升客户满意度,还是其他特定的目标。同时,确定要比较的供应链绩效指标,如库存周转率、订单满足率、运输成本等。
(二)选择标杆对象
根据标杆管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标杆对象。可以选择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竞争对手,也可以选择其他行业中具有卓越供应链管理实践的企业。在选择标杆对象时,要考虑其与本企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
(三)收集数据和信息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标杆对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公开资料、行业报告、企业调研等。同时,也要对本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便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
(四)分析差距和原因
将本企业的供应链绩效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差距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流程效率、信息技术应用、合作伙伴关系等。通过深入分析原因,可以确定改进的方向和重点。
(五)制定改进方案
根据差距分析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应包括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措施、实施步骤和时间表等。同时,要确保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六)实施改进方案
按照制定的改进方案,组织实施供应链的改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各部门和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同时,要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改进方案。
(七)持续改进和评估
供应链的标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应不断跟踪和评估改进效果,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发现新的差距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同时,要将标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形成持续改进的文化和机制。
3.试述供应链绩效报告及其设计与编制原则。
一、供应链绩效报告的内涵
供应链绩效报告是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绩效数据,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企业管理层和相关利益者,帮助他们了解供应链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和机会,并做出决策。
二、设计与编制原则
(一)明确目标和受众
在设计和编制供应链绩效报告之前,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不同的受众对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企业管理层可能更关注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和战略层面的问题,而部门经理则更关注具体业务环节的绩效。因此,要根据受众的需求,确定报告的内容和重点。
(二)选择关键绩效指标
选择能够反映供应链核心绩效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这些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定义、可衡量性和可比性。常见的供应链绩效指标包括库存周转率、订单满足率、交货周期、运输成本等。同时,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
(三)数据准确可靠
供应链绩效报告的数据应准确可靠,来源于可靠的数据源,并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证。要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以便能够真实反映供应链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避免单纯的数据罗列。
(四)报告形式简洁明了
供应链绩效报告的形式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阅读。可以采用图表、表格等直观的方式呈现数据,同时要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和分析。报告的结构要清晰,逻辑要严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五)突出重点和问题
在报告中要突出重点和问题,对关键绩效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同时,要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六)定期更新和反馈
供应链绩效报告应定期更新,及时反映供应链的最新运行状况。同时,要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报告的质量和价值。
4.试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实施。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旨在通过优化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环境绩效,还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环境影响,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二、设计与实施步骤
(一)制定绿色供应链战略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环境目标,制定绿色供应链战略。明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原则和重点领域,确定实施的步骤和时间表。同时,要将绿色供应链战略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中,确保各部门和业务环节的协同推进。
(二)选择绿色供应商
选择具有良好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供应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对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环保性能、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同时,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三)优化物流与运输
物流与运输是供应链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较大的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运输路线、采用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等措施,降低物流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要加强对包装材料的管理,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
(四)绿色生产与制造
在生产与制造环节,企业应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推行绿色制造理念,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的环保性能符合要求。
(五)绿色营销与回收
绿色营销是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宣传绿色产品的环保性能和优势,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购买意愿。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产品回收体系,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六)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要加强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七)持续改进与创新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应持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